NO.6542

儿时记忆之六

洪江玻璃种翡翠原石毛料批发(「洪江记忆」在洪江的细伢子的心中)

过端午

作者:耀荣

在洪江的细伢子的心中,端午是仅次于过年的节日,可以吃到许多不常见的美食,穿新衣新鞋,看划龙船。好吃好穿又好玩。

母亲早些天就忙起来了,每天大清早提着篮子匆匆出门,看那里有货色好,又便宜的必备菜蔬和用品,鸡鸭、糯米和烧酒要提前准备,节前一两天再买好苋菜、紫姜、艾叶、菖莆之类的东西,灶屋里热气腾腾,从早到晚忙过不停。

过端午,不可缺少的是粽子,那些年,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包,忙不过来的就和人家商量搭伙包。我们家是自己包,在保证自己够吃之外还要多包一点作为礼物送给亲友,只见母亲先把饭桌收拾干净,端来事先腌过、切成小方块的五花肉、红枣、红豆、绿豆,把早就洗净泡好的糯米倒进脸盆里,加碱用手搅伴合匀,再用绳子把棕榈树叶的把把捆在桌子的一个脚上,叶子撕成一条条的棕丝,旁边簸箕里放着事先洗好的棕竹叶,当一切就绪时才坐在矮凳子上忙碌起来,母亲顺手拿起一匹棕竹叶子,把它卷成漏斗状,用调羮把糯米装入漏斗,用筷子捣实,压进一两粒红枣或者肉块,再次压紧,收拢叶子,用棕丝捆扎,一边捆一边使劲拉,一个尖尖的生粽子就挂在桌子脚上了,剩余的糯米不多时,在脸盆里混入红豆或者绿豆,再做一些豆粽子。生粽子必须煮熟才能吃,母亲在端午前烧一大鍋水,把成梱的生粽放进鍋里,盖上鍋盖,用抺布封死间隙,煮个把小时方才收场。

端午节的另一要务是大扫除,俗话说,“五月五,过端午”,阴历的五月初五已经临近阳历六月,天气日渐暑热,地上湿气弥漫,蚊子、毒虫、蜈蚣、蛇纷纷苏醒,瘟疫开始流行,有一年我家隔壁清扫仓库,还发现墙角盘着一条数尺长,手腕粗的菜花蛇,吓得大家不知所措。因此人们想尽办法驱邪除魔,房屋的每个死角都要扫到,桌椅家具都要洗刷一遍,在楼下阴暗的角落里撒上石灰,重点部位还要撒蚊香粉末,放雄黄纸包。母亲买来一大把艾叶和菖蒲,分成小把挂在大门两旁、卧室门楣和灶屋上方,把门神、钟馗打鬼的画像贴上门板,以防五毒和妖魔入侵。端午节那天,母亲架一口大锅烧开水,水中放一大把艾叶,然后大人小孩轮流用药水洗澡,尤其是小把戏,哭也好,闹好好,不管你愿不愿意,按在脚盆里必须洗,家家如此,没有例外。

终于盼到了过节。上午九点左右,桌子上摆满了酒菜(当年洪江的习惯是每天吃两餐饭,下午餐在四点),母亲信奉佛教,年节日照例祭祀神灵,把一盘扣肉摆在神龛中央,两边摆上糖藕片和包子,每个包子顶上点着红,神龛上方是红底金粉牌位,上书“天地国亲师”五个大字,两边座立观音菩萨和财神菩萨瓷像,牌位前有瓷器香砵,母亲点燃三根紫红色绿棍粗香,把香插在香灰里,父亲就带领全家摇手躹躬,求菩萨保佑。饭桌正中是一大蒸缽紫姜血粑鸭,四周是白斩鸡、鱼、小炒、三鲜、莲藕、小白菜、苋菜、盐蛋,还有小碟装的蒜瓣、酸藠头、酸萝卜,酒是特地为端午泡制的雄黄酒,母亲解开一个小纸包,抖出一点桔黄色的雄黄粉放进调羹,用酒醮着雄黄在我的额头上画了个“王”字(妹妹坐在竹背篓里,额头上揉个大黄点),才开始就餐,鸭脑壳和鸭翹(鸭屁股)是父亲的专利,鸭翅膀和鸭爪留给母亲,鸭蚌(蹆)和鸭肝是我的。

按照洪江习俗,端午(还有中秋)节鸭子是主菜,有一年还宰了一只更高档的肥鹅。杀鸭子时,母亲把鸭血滴在泡好的糯米碗里,用来蒸血粑,那时,大部分家庭主妇会炒洪江特色的血粑鸭。杀鸭时我围在旁边,等着捡鸭子翅膀上的长羽毛,留着做羽毛球,找一节小竹管,一端捆上橡皮条,另一端插上鸭毛,男孩子喜欢玩的羽毛球就做好了。鸭毛管还可以做气枪,剪一截寸长的毛管,削一根恰恰能穿过毛管的园竹棍,玩时毛管两头钻透厚厚的桔子皮,最好是红色萝卜皮,用竹棍一通,呯的一声,前头的桔子皮就弹出去了,打得老远。顶级的气枪是鹅毛筒,拥有鹅毛筒枪是孩子们的骄傲。鹅毛筒还可以送给妹几家做毽子,用铜钱打底,把鹅毛筒一端剪开分成十字,连布缝在一起,有的还用彩色丝线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盘出漂亮的底座,鹅毛筒立在座子中央,插上柔软的公鸡尾毛,就可以踢了。

我家每年端午都要吃苋菜,把苋菜汤倒进米饭,饭就染成紫红色,叫做红米饭,边吃边喊:红米饭,喷喷香。再就是盐蛋或者皮蛋、卤蛋,盐蛋带壳切成瓣装盘,皮蛋醮酱油吃,还要吃蒜头,喝白醋,说是可以杀菌去毒。

饭后,母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或者新鞋子把我穿上,一般是春节换新衣,端午换新鞋,讨个吉利。前个月的一天,母亲曾经带我到马路上的申家裁缝铺,老伯收了衣料,拿着软皮尺子上下量了一气,记下尺寸,开好票,衣服就订做完毕,那年头洪江除了武汉上海进来的毛料兽皮大衣之外,没有成衣买卖,都是去裁缝铺订做。鞋子则是母亲抽空闲时间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夏天晚上常见主妇们聚集在街边歇凉,手中不是纳鞋底就是织毛线衣,实在太热了,才停下来扇几下扇子。

穿好新鞋,就出去玩,几个同街的伢仔邀在一起,连蹦带跳,顺着司门口码头的石阶往河边冲,急着看划龙船,河岸码头上已经站满了人,其它人站在岸边的沙土坡上,我们个子矮小,到处乱窜,终于在土坡上找到了靠前的位置,只听见上游隐隐传来锣鼓声响,有人喊船来了!果然,在小河拐弯处并排划出两只龙舟,龙舟顺流而下,越来越清晰,船头插着三角形的五彩龙旗,每只船上立着一个赤膊大汉,背对龙头,用力擂槌击鼓,迊面坐着两排壮汉,手执木浆,随着鼓点使劲划水,边划边喊:咳!咳!动作整齐画一,船沿浪花飞舞,船尾又是一个大汉,左手提锣右手抡槌,身后还坐着掌舵的艄公,紧张地注视着前方,佟佟锵!佟佟锵!龙船飞驶而过,两岸人群欢呼雀跃,突然,一只船头的汉子丢下鼓槌,头朝下脚向上金鸡倒立,两只脚随着锣声一上一下起伏打拍,岸上又是一阵掌声,龙船在大桥附近才息鼓停桨,顺流通桥孔消逝。随后,一波接着波出现有时是两只,有时是三只并排竞技的龙舟,相对而言,参赛的龙船船体稍小,船头鼓手有时候打鼓,有时候口吹哨子,双手飞舞红色小旗打拍子,船尾只有舵手,人员精悍,边划边吼。听说比赛起点是湘乡馆码头或者塘坨码头,洪江大桥是终点。临近中午,我们自认为看饱了,就去逛街。

街上有各式各样的小摊,人来人往,以大桥西头最为热闹。那时候通往会同靖县的公路通车不久,汽车稀少,偶然有一辆经过,需要边开边按喇叭提醒行人让道,类似于现在小车通过集市。吸引我们的首先是西洋景,许多小朋友围着一个与照相馆用的室内相机相像的东西,支架上撑着一个黑色方盒子,盒子一侧有个观望镜,把眼睛湊在镜头前可以看见盒子里面的彩色西洋风景画,外面的大人操纵画杆,画面就一幅幅变换,恰似今天的幻灯,可以选择不同价位的播放内容,既有风景人物,又有水浒三国故事,属于孩子们的高消费。其次是路边的弹子机,右边有个弹簧拉杆,使劲把拉杆拉出,一松手就把玻璃珠子弹出,珠子沿着溜槽滚动,可以把另一颗珠子打动,最后珠子如果进入园洞,就可以领奖,得到仔仔糖棒棒糖之类的奖品。还有万花筒,一个大园筒,里面是三角玻璃镜,镜底有五颜六色的碎屑,转动筒体,可以看到生成千奇百怪的花朵,次次不一样,如果喜欢,摊主有大小不同的万筒供你选择,付钱就可以买走。到热天,有卖薄荷水的小摊位,一张桌子大的摊盘,中央做有假山,四周附有绿色的青苔、微型树草,山顶有一眼喷泉,喷出一股水柱,水柱顶着一个乒乓球,乒乓球上下跳跃,却不会掉下来,盘边放着一排用玻璃片盖着的玻璃怀,装着待售的薄荷水,。还有一些小朋友坐在路边租书摊旁手捧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那时的连环画图书只有手掌大小,每一页上面是画,底部是解说,图画精美,叙述详细,而且携带方便,孩子们十分喜爱,这种版式的图书可惜现在再也见不到了。

马路旁正街上巷子口随处可见流动的卖糖摊贩,挑着担子四处游走,担子的一头竖着草把,草把上插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看到有稍微大一点的空地,就放下担子,铺开摊板,摆上工具,坐下来做糖人、糖兽,摊子四周总是有小朋友围着观看,只见手艺人用竹签挑起一团热融的糖泥,放在手中边拉边压,再用签子左挑右弄,不一会,一个活生生的关云长就捏好了,什么鸡狗鱼乌武松孙悟空,小朋友想买那种就捏那种,有个小把戏想要一个叫叫(口哨),手艺人用竹棍挑一坨棕色糖泥,先揉成长条,再捣一个洞,签子横着压几下,一弯,哨子就做好了,可以吹得响。另一类担子是做画糖,用铜勺舀出预先熬制好的糖稀,慢慢流落在一块光滑铜板上,画出鸡狗猫鱼之类的图形,贴上竹棍,用铲刀把冷却的糖画铲下来,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就做好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喜欢买较便宜的糯米糖(麦芽糖)和牛皮糖,糖贩子悠然地挑着箩筐担子走街窜巷,一只手扶扁担,一只手提着铜鞭摇,铜鞭是一串穿起来的五、六片长方形的黄铜小铜板,一路走一路响起一串铜铃声,簸箕中有一大盘粘着白粉的糯米糖块,糖贩子用一把竹契子敲着卖,一分钱敲一小坨,两分钱敲一大坨。至于牛皮糖,则是用刀子割,一片片地卖。路边摊的玻璃缸里面装着糖块,有好吃的薄荷糖,送进嘴里涼咻咻的,以及粒大的姜糖,更是五味杂陈。

端午来了,街上会隋季出现平时少见的风筝和端午特卖的香袋、香囊。贩子肩膀上扛着个草把,腕着篮子,手执风筝四处游走,草把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鸡、风车、拨浪鼓、弹弓、叫叫、羽毛球、会打锣会敲鼓或者会打锲锲的小人、会翻筋斗的孙悟空,吊着成串的香袋、香囊,小巧而又精致。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据说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可以避邪驱瘟,那天有些男孩子会在裤腰上挂一个缎子布包着的香袋,女孩子佩的要漂亮得多,一般是五彩丝线緾绕的五角六面体,形状像是一夥菱形小粽子,上穿珠子,下垂穗子,还有佩带小虎小猫小狗的。风筝则完全是男孩子的玩物,清明和端午正是春风得意的季节,洪江的伢子差不多个个会自己做风车,过半伢子会做风筝,用柴刀把竹子筒劈开,或者找一个梱码子柴的竹活子剖开,削成宽约三毫米的竹签,去黄蔑只留青皮,扎成“王”字形(下横短一半)骨架,条件好的糊上棉絮纸,没有条件的撕开废作业本,把写字纸粘在骨架上,湊上尾巴,就是一只风筝,然后偷一把母亲纳鞋底的麻绳子係上,拿到外面放飞,如果风筝平衡不良栽跟头,拿回来打几个补巴再去试飞,做得好的风筝可以卷着收起来,做得差的风筝就像是一块“田”字形干豆腐,不管飞不飞得高,牵着绳子就往河边跑。

街边还有各式小吃摊,卖鸡蛋糕(米豆腐)、涼粉、酸萝卜、腌竹笋、春卷、马打滚之类的零食,女孩子最喜欢酸萝卜腌竹笋和春卷,刷点油发辣椒,爱不释口。

端午还是看戏的高峰时节。端午前后,普乐京剧院、和平花鼓戏院、汉剧团、祁剧院,几乎所有的剧院都在演《白蛇传》,会馆的戏台上也会演一些折子戏,戏名五花八门,但是都与白蛇有关,如断桥会、水漫金山寺、雷锋塔、白娘子救夫、法海算命等等,有一年电影院旁边的和平花鼓戏院还演“全本”,一连演了十几个夜晚,夜夜内容不重复。耳儒目染,我们那个时候的伢崽子无人不晓白蛇精和青蛇精,基本上都讨厌许仙,对法海和尚又恨又佩服,认为法海有本事,会作法,但是始终不明白他为什么硬要和白娘子作对。我们都知道洪江京剧院有三个厉害的脚色,武打小生陈俊伦、刀马旦角云丽霞、花旦阎亚军,尤其喜欢陈俊伦演美猴王孙悟空,云丽霞演全付武打的白娘子,他俩都有把枪舞得不见棍子,把刀挥得前后翻滚,筋斗不断的硬本领,阎亚军唱腔一流,但是孩子们不喜欢她一唱就唱个不停。那时洪江的戏剧已经有布景,只见法海一手端着宝塔,一手挥着尘佛,威风凌凌站在城楼布景后面,白娘子挥舞双刀,指着法海边唱边骂,一会儿,有人把海浪长布景拖在城门口,法海把宝塔一丢,白娘子立即缩做一团,舞台的大幕布就合拢了,再拉开幕布时,来救白娘子的青蛇精出现在雷锋塔布景山脚下。他们三位后来都是省内有名气的艺术家。而端午最难以忘怀的戏剧却是在天钧剧院看过的歌剧《屈原》,记得那优美的宫庭舞曲,尤其是屈原投江之后,江边渔父那凄劢的喊声:三闆大夫,你回来呀!

作者简介:

胡耀荣,洪江人,在洪江人微信平台曾用笔名“忆洪”发表数篇《儿时记忆》。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曾在湖南省某大型骨干企业工作,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维护检修、过程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计量检定、仪表技术和计量管理。

1980年晋升为工程师,1988年升为高级工程师。历任仪表技术组组长、计量标准站站长、计量管理科科长、计控所副所长、计控处(自动化部)副处(部)长、主任工程师职务。2000年离岗后,曾在浙江宁波某电器公司任总经理技术顾问兼技术部长、品质部长,江苏溧阳某钢厂厂长。1985年作为基本设计审查团成员赴日本国,参加引进设备项目的设计审查。多次为省冶金仪表技师考试命题、起草编制热工仪表和电工仪表技师考试标准,参与制定省冶金计控专业发展规划。先后在《冶金自动化》、《中国计量》等杂志和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担任省计量定级升级国家一级评审员、省冶金计控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冶金计控培训基地教务长、地区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本企业工程技术系列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技师评定委员会评委等社会职务。曾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省技术监督成果二等奖。

本文由 @用户投稿 发布于 2022-07-13。

本文系 @用户投稿 原创发布在 米粒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miligu.cn/2022/07/3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