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什么是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点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知识,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生大黄也是一种药材,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

生大黄是一种草药,注意用于治疗便秘,腹泻,但是在食用生大黄之前,需要对大黄的性能,分类,及其有效性和组成、功能,等等,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否则,大黄是不当,会导致更多的副作用,当然,及时购买大黄等药材,你的医生通常会给出详细的使用说明。那么,大黄的作用和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仔细看看。

大黄分为葡萄酒生大黄,大黄,大黄和其他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大黄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生大黄是使用更多,为了详细了解大黄和作用的影响,每灶塌个人都可以指各种类型的大黄,下面我们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和功能。

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泻积、清热解火、凉血解毒、化瘀通经。用于热便秘、积滞、腹痛、泄泻、黄疸、血热、心梗、红眼、咽痛、肠痛、腹痛、脓肿、血瘀、外伤、水火烧伤外治。隐腔圆生大黄有清热通便、化瘀通经、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血瘀而经、跌伤、湿热黄疸、血热而出血、实热而便秘、滞腹痛、肠痛、泄泻、红眼、咽肿、痈肿、恶性疖子、外治水火烧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瘀。用于血热血瘀出血。酒大黄擅长清焦血热毒,用于眼红咽肿,龈肿痛。熟大黄慢泻,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大黄炭冷却血瘀,用于血热血瘀出血。

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用于大便干燥、积滞泄泻,以及热结便秘、热苔发黄等。与芒硝、厚朴、金三叶配伍。它可以冷却血液和止血。用于吐血、鼻出血、排便、出血、红白带。解毒消ocarbuncle作用,用于热亢奋、强血溢血、眼红暴痛、热毒疖疖等。配黄连、黄芩、白芍。大黄的作用与作用作用瘀滞和经期,用于产后瘀血腹痛,经期瘀血,以及摔伤、瘀血痛等。在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时,如桃仁、牡丹根、红花等量。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祛湿、治疗黄疸的圆悄作用。如经研究,还可作为烫伤、热毒疮的外敷敷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泻下作用与生大黄有何不同,为什么?

主要区别是,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功能主治不同,具体如下:

一、炮制方法不同

1、酒大黄

将大黄片用黄酒喷洒拌匀,微润后放锅内稍炒,取出晾干。

2、熟大黄

用酒炖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3、大黄炭

用武火(180~220℃)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凉哗基。橡芦铅

4、生大黄

指原生药材的饮片。

二、功效不同

1、酒大黄

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2、熟大黄

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3、大黄炭

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4、生大黄

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三、功能主治不同

1、酒大黄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梁好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

2、熟大黄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3、大黄炭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4、生大黄

主治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酒大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熟大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黄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大黄

制军 中药里面的 一种,请问有谁能 帮我

就是制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誉耐悄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应用】

1.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可减轻内毒素性低血压,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亩早血浆、肺、小肠等内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肠、肝、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进入血循环等等。临床可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MODS等危重病预防及治疗胃肠功能衰竭。我们的经验:生大黄30克煎成100ml,灌肠或口服,100ml,1-3次/日,亦可灌肠和口服并用。直到肠鸣音恢复开始减量。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炮制】

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 取净大黄片庆渣,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熟大黄 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 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 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生大黄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蚂碰物、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黄有抗感染作用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4、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闷液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吵历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更多关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大黄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 5 大黄炭的性状 6 大颂码黄的性味归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8 大黄炭的炮制作用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大黄炭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黄炭

1 拼音

dà huáng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RADIX ET RHIZOMA RHE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大黄炭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炒炭。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用于血热有瘀出血[1]。

4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孙樱掘,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大黄炭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 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时,取出,晾凉[1]。

5 大黄炭的性状

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1]。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则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8 大黄炭的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1]。用于血热有瘀出血[1]。如治大肠有积滞的大便出血及热邪伤络,血不循经之呕血、咯血的十灰散(《十药神书》)[1]。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9.3 工艺研究

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10 大黄炭的贮存方法

大黄碳是什么东西?

大黄炭是大黄烧炭的制品,如果你熟悉十灰散应该知道,烧炭存性,把外面烧成焦黑,衡悉核里面还是焦黄的就可以了,可以买整块的大陆纤黄自己烧制。不可直接用大黄代替,你是牙龈炎,用大黄烧炭咐掘存性后,大黄炭可以有效缓解你的牙龈出血的症状,而保留着药性的大黄可以祛除火气,一举两得。配合地骨皮是加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点、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由 @网站用户发布于 2023-05-13。

本文系 @网站用户发布在米粒谷。如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邮箱,收到立马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miligu.cn/2023/05/95766.html